穗恒运A转型迷局:豪言清洁能源,难掩煤电焦虑?
穗恒运A业绩说明会:转型之路的焦虑与挣扎
2025年4月16日,穗恒运A召开了一场业绩说明会,看似例行公事,实则暴露了不少问题。我仔细拜读了会议记录,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信息,远比官方通稿要耐人寻味。
环保转型:口号震天响,落地有点悬?
公司口口声声说要顺应“双碳”战略,大力发展清洁能源,这当然是政治正确。但细看其措施,一方面是对煤电机组进行“超洁净排放”改造,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奈之举。要知道,再怎么改造,煤电的本质还是高污染、高碳排放。另一方面,虽然也提到了大力发展清洁能源,但具体装机容量的占比,以及新能源项目的实际效益,却语焉不详。
更有意思的是,有股东直接建议公司更名“广州新能”,以示转型决心。公司回复是“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”。这话说得滴水不漏,但实际上,恐怕是管理层自己心里也没底,毕竟彻底抛弃煤电,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魄力。
股东的呼声:改名背后的小心思
“公司顺应国家能源发展战略,积极向绿色清洁能源转型升级,到目前公司绿色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大大超过传统煤电的装机容量,可喜可贺!至此,公司延用了三十多年的穗恒运股票简称,是应该变更为简洁明了的“广州新能”更加合适,希望公司管理层能倾听来自资本市场中小股东的呼声!”
这条提问我个人觉得很有意思,股东提议改名,恐怕不只是为了公司的门面好看,更是对公司转型决心的一种试探。一个名字,承载着投资者对未来的期许,也反映了公司对自身定位的摇摆不定。
市值管理:回购是良药,还是安慰剂?
独立董事在回答市值管理问题时,提到了回购股份。诚然,回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振股价,但更像是为了安抚投资者情绪,短期行为罢了。
根本问题还是在于公司能否真正实现转型,能否在新能源领域取得突破。如果只是依赖传统业务,靠着煤电苟延残喘,那么无论回购多少股份,都无法改变长期破净的局面。
储能业务:雷声大,雨点小?
股东对储能业务的质询,可谓一针见血。明明新闻报道里“蒸蒸日上”,年报营收却只有一千多万,这巨大的落差,不得不让人怀疑公司是否在“讲故事”。
公司解释说,储能业务还处于项目投资和建设阶段。但这并不能完全打消投资者的疑虑。毕竟,储能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,技术迭代迅速,如果不能尽快形成规模效应,抢占市场份额,恐怕很难在未来占据一席之地。而且根据公司“项目投资+产品制造+科技创新”战略来看,战线拉的太长,风险也很大。
煤炭成本:比不过同行,怪我咯?
有股东质疑公司的煤炭成本控制,认为比不过同地区的广州发展。公司则解释说,电价和煤价都随市场波动,国内外情况也不一样。这解释看似合理,实则回避了核心问题:为什么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下,你的成本控制能力就是不如别人?
煤炭采购环节是否存在猫腻?管理层是否有动力去降低成本?这些问题,公司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。煤电企业对煤炭价格的敏感度极高,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成本,那么业绩波动将成为常态。
总而言之,穗恒运A的这场业绩说明会,与其说是对过去的回顾,不如说是对未来的焦虑。在能源转型的浪潮下,公司面临着巨大的挑战。能否成功转型,取决于管理层的战略眼光、执行力和决心。而这些,都需要时间来检验。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