交易所黑手伸向大学校园:合约体验金背后的赌博陷阱
交易所的黑手伸向校园:合约体验金背后的赌博诱导
免费的午餐?不,是精心设计的陷阱
币圈最近又开始不安分了。ETHPanda、LXDAO 联合发起人 Brucexu.eth 在社交媒体上曝光了一些交易所的丑陋行径:它们正在向毫无防备的大学生们派发所谓的“合约体验金”。别被这“体验”二字迷惑,这根本不是什么金融知识普及,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赌博诱导。这些体验金,顾名思义,不能直接提现,说白了就是个数字游戏。盈利了,收益全归你?听起来很美好,但实际上,这是诱你上钩的鱼饵。一旦你尝到了甜头,就会忍不住投入真金白银,然后呢?交易所早就设好了局,等着收割你的学费、生活费,甚至是父母的血汗钱!更可恨的是,他们还鼓励你在朋友圈里炫耀你的“高额收益”,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学生入局。这简直就是传销式的拉人头,只不过换了个更时髦的马甲!
从赠送体验金,到杠杆刺激,再到社交裂变,这套流程简直是为大学生量身定制的。他们精准地抓住了大学生群体风险意识薄弱、资金管理能力不足的弱点,一步步将他们引向深渊。别跟我说什么“金融启蒙”,这就是赤裸裸的诱赌!
披着金融启蒙外衣的收割
增长的焦虑:当大学生变成唐僧肉
加密交易平台面临用户增长瓶颈是事实,但这绝不是它们将魔爪伸向大学生的理由!把大学生当成业务扩张的突破口,简直是丧心病狂!这种行为不仅存在巨大的合规风险,更会对整个行业的形象造成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。加密货币本身就面临着信任危机,再来这么一出,只会让更多人对这个行业嗤之以鼻。
合规?不存在的!
你以为这些交易所会老老实实地遵守法律法规吗?别天真了!它们的服务协议里写满了免责声明,员工遍布全球各地,服务器更是设在监管薄弱的地区。它们就像一群狡猾的鬣狗,游走在法律的边缘,肆无忌惮地掠夺着那些毫无防备的“猎物”。指望短期内的政策能够有效介入?太天真了!在这样的真空地带,道德约束、用户抵制,才是最有效的“监管手段”。我们不能再沉默了,每一个用户,每一个从业者,都应该站出来,大声谴责这种丧尽天良的行为!
校园贷的幽灵:历史的教训,血淋淋的现实
趣店的兴衰:一次道德沦丧的样本
科技与金融的结合,本应带来便利和进步,但现实往往是,它成了收割年轻人的利器。无论是美国学生贷款体系中誘導过度借贷的结构性设计,还是印尼、菲律宾等国互联网金融产品中针对年轻人的高利贷泛滥,全球范围内都有无数年轻人深陷债务泥潭。而中国,也曾有过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——校园贷。
2015年,移动支付的兴起,带来了超前消费的浪潮。以趣分期、分期乐为代表的“互联网金融公司”,打着“提前消费、信用成长”的旗号,大举进军高校。只需要一张身份证和学生证,就能“白嫖”一台iPhone,月供不到300元!这听起来是不是很诱人?
然而,这场“金融创新”的狂欢,很快就露出了獠牙。利率不透明、手续费高、还款日不合理……这些问题迅速将大量学生推入超前消费的债务陷阱。为了偿还债务,他们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,在不同平台之间借贷,利滚利,债台高筑。
更令人发指的是,一些平台甚至演变出了“裸条贷”这种丧尽天良的手段!他们要求女大学生提供不雅照片作为“抵押”,一旦违约,就以此为威胁。这不仅是对法律的践踏,更是对人性的侮辱!
趣分期,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“校园贷鼻祖”,最终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。即使它后来转型为“分期电商平台”、“B端金融科技服务商”,也无法洗刷掉身上的罪恶。
合约体验金:换汤不换药的毒药
而如今,加密货币领域的“合约体验金”,就像是校园贷的幽灵卷土重来!只不过,这一次,他们用的不是高利贷,而是更隐蔽、更难察觉的赌瘾培养。这难道不是另一场灾难的开端吗?我们难道要眼睁睁地看着历史重演吗?
合约本身无罪,但针对大学生的推广就是原罪
Web3 的象牙塔:大学生是创新力量,还是待宰羔羊?
不得不承认,这轮周期以来,大学生一度成为了 Web3 舆论的主角。很多项目、VC 都倾向于招聘勤奋好学有干劲的在校大学生作为实习生。就连加密交易平台也曾经推出过校园大使拉新计划,鼓励大学生通过拉新用户来获得返佣奖励和入职资格。
这些现象本身并没有错,大学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,也具备学习能力,他们是 Web3 的未来。但问题在于,当利益的诱惑摆在面前,当交易所们开始用合约体验金来拉拢大学生时,事情就变味了。
道德真空地带:谁来保护这些年轻人?
比起当年的校园贷,这一次的加密合约推广行为,甚至连基本的监管红线都未曾触碰到。很多中心化交易平台的服务遍布全球,它们不接受任何一个国家的完整监管,却在全球范围内大肆扩张,尤其是在对金融教育尚未普及的国家和地区。在这样的真空地带,我们很难期待短期内的政策能够有效介入。
这也就意味着,公众的道德约束、用户的集体行动,才是最现实也最强有力的“监管手段”。
合约交易的边界:理性投资 vs. 嗜血豪赌
合约交易作为一种金融工具,其存在本身是合理的。但必须区分使用场景。以下三种情况,或许可以被视为“道德合理”的使用场景:
- 风险对冲: 这是合约最初的设计目的。机构或成熟投资者使用合约来对冲现货价格波动,比如矿工锁定挖矿收益、交易员管理持仓风险等。这是一种专业的手段,基于明确的资产和风险策略。
- 成年人的小仓位投机娱乐: 一些个人用户可能使用极小比例的资金进行短线交易,作为娱乐性质的高风险操作。这种前提是他们具备一定的风险意识,有完整的财务安全网,且清楚自己承担的后果。
- 与赌场双向奔赴的“赌狗”: 这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类合约交易用户——他们不对冲、不分析,纯粹靠感觉交易。这种行为虽然不被鼓励,但如果成年人明确知道自己在“赌博”,平台与他们达成的交易,至少可以算是“愿赌服输”。
大学生 ≠ 赌徒:别把校园变成赌场
但——大学生不是赌狗!他们还未步入社会,尚未有足够的收入、风险意识或金融素养。他们本该在校园里构建思辨能力,而不是被平台诱导构建杠杆逻辑。任何将推广触角伸向大学生的交易平台,都在做一件极其恶劣的事!
沉默即纵容:我们需要一场抵制
拒绝沉默:用行动捍卫底线
面对这种引导大学生参与高风险合约交易的行为,整个行业不能再保持沉默了!这不仅背离了金融科技普惠的初衷,更会对整个加密行业的公信力构成严重伤害。我们需要明确而持续的社会反馈,去抵制这些通过赠送体验金、鼓励炫耀收益、引导杠杆操作的恶劣行径。
因此,我们必须发出拒绝的声音,用行动划出底线:
- 在社交平台上抵制开展该业务的 CEX: 拒绝在这类平台注册、充值,用真金白银的缺席来提醒它们:用户不是提款机!
- 对仍在执行此类市场策略的公司施加持续的舆论压力: 让它们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!
- 鼓励行业 KOL、媒体人公开揭露、严肃批评这种收割手段: 让更多的人了解真相,避免上当受骗!
监管的缺失:道德的自我约束
唯有如此,才有可能倒逼平台意识到,监管的空白并不等于道德的空白,大学生群体不该成为行业拉新的突破口。
行业若真心追求长期发展,首先应当放弃以摧毁一代人的未来为代价的增长方式。这不仅不会使得行业迎来发展,加密资产价格迎来新高,反而会进一步污名化行业,进而阻碍整个行业在全球合规化的进程,背离了加密的真正愿景。
预设的陷阱:永远有人在磨刀霍霍
这已经不是第一次看到行业在道德的缝隙中试探底线,今天是大学生体验金,明天可能就是“合约贷款”,或者为初入币圈的年轻人量身定制“小额高频杠杆推荐系统”。永远有人在设计陷阱,专为尚未建立风险认知的年轻人而设。
行动起来:别让裸条贷的悲剧重演
如果我们不想再次见证“裸条贷”式的灾难在加密世界重演,如果我们不想看到一个个年轻人在利益的诱导下,被培养成嗜血的赌徒,我们就必须从此刻起开始行动,抵制这种行为!若平台仍旧视而不见,我们将联合更多的 KOL 与媒体持续揭露,直到这股歪风邪气被彻底终结为止!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